首页 > 廉政要闻 正文

帮扶日志 | 自古至今的脱贫梦终于成真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6-23 08:45:08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串人名,就像一串闪亮的珍珠,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给人以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力量。

  《县志》中的古代扶贫人

  2019年10月,到马边后第一周,我托同事借来一本1994年出版的马边县志,每晚看上几页,逐渐认识了“昨日的边城”。县志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令人难忘,他们是马边的地方主官,有明代人也有清代人,有同知也有县令,有正任也有署理。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背井离乡、风尘仆仆而来,见到马边的老百姓吃不饱饭、出不了山,发自内心地想做并做成了一些事情。比如,为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3位清代官员就付出了不少努力:明安图将马边“地方瘠苦情状,所出杂粮不堪充饷”的窘境上报朝廷,让百姓少受了一次摊派军粮之苦;鲁华祝深入到距县城200里的彝区开垦土地,指导彝族同胞耕种的同时推动了汉民向深山区移进;徐璞玉带领百姓因地制宜开渠道、引水源、种水稻,用一年多时间开创“乡民始有温饱”的局面。这一串名字和名字后面的故事还有很长,首任同知汪京、“视公事如家事”的周斯才、爱民重士的余大鹤,廉察如神的张秉堃……他们看到了民生疾苦,并能忧民之忧、利民之利,给马边和时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石碑上的古代群众

  代家沟是小谷溪村第二偏远的村民小组,距离村党群服务中心27公里,目前常住21户苗族、1户彝族。沿着集中聚居点往苏民路高屋脊方向,在深沟里走约2小时,有个叫“双碑”的地方,岩缝中延伸出一条小路,巨石边上立着半截石碑。碑的阳面风化严重,文字已很模糊,只能辨识“清道光十三年”和两排整齐的人名,包括邓、唐、邹、袁、杨等姓,名字下是“一千四百”“一千二百”等数字。小谷溪村有种植老川茶的传统,这条小路就是清代的茶马古道,而半截石碑就是当时百姓为了方便茶叶卖出去、多挣点钱,共同捐资修路的“光荣榜”。2020年冬,我随帮扶单位的同志、驻村工作队员到代家沟集中聚居点,对接苗族文化装饰事宜。组长介绍,他们的祖先(苗族)在民国初年从云南迁徙到马边,至今已历4代,迁徙的目的很朴素:“就是为了能吃口饱饭。”在代家沟组,苗彝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且朴素的,“两不愁三保障”就是“底”——为此,他们努力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终于在新时代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

  摁下红手印的鲜活群众

  代家沟组不等不靠、集资修路的故事,在今天有个“升级版”。2020年4月16日,18户村民在《修路承诺书》上郑重摁下红手印。接下来的两个月,他们在组长吉吉妹尔带领下“自己投工投劳,自筹资金”“自行承担道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青苗损毁、土地占用等一切损失”,修通了一条全长2.97公里的毛坯产业路。路通了,村民到山上养牲口、种庄稼更方便了;同时,村里上中下3个片区由此连成了便捷“环线”,上、中部片区4个小组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距离缩短10公里以上,下山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2020年11月17日,民族团结进步及文明新风表彰大会上,驻村第一书记在给这“十八好汉”颁奖时骄傲地说:“这就是咱们村的英雄!”表彰名单经过连续4个晚上反复讨论,脑子里对这18位“好汉”都十分熟悉,但见到真人时才明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如此具体生动。

  今天的扶贫人该怎么做

  在书上和村里见识到的3串名字,分别是古代扶贫人、古代群众和今天的群众。古今对照,我们是今天的扶贫人。作为第4个群体,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思路上更加清晰、行动上更加给力。“知”是基础、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超越了时间、地域和民族。清代的“光荣榜”和“十八好汉”的红手印,背后都是一个个小谷溪人关于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理想,这一理想古今共通。“行”是重点、是关键。古代扶贫人、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能为民做实事,我们身为共产党员,必须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认真履行好纪检监察干部为梦护航、驻村干部助梦成真的双重使命。(作者:郑深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统战部纪检监察组干部,现挂职担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小谷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