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正文

一江碧水向东流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1-12 09:16:1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承载着中国约40%的人口。人们依江而生,沿江而兴;舟楫往来,互通有无。两岸青山,一江碧水,让无数人魂牵梦萦。

  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发源,浪奔涛涌地流向“天府之国”巴蜀,穿过三峡,经由窄窄的夔门冲向“湖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然后一路向东,直至“江淮稻粱肥”“富饶甲海内”的吴越之地,中华民族在长江边枝开叶蔓,形成了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化。2005年,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掘的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成为约1万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长江中下游起源的实证。从良渚到河姆渡,从跨湖桥到上山,四大遗址犹如一道阶梯,让人们拾级而上,窥见古老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内核密码。

  长江是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态的宝库。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其中,就有“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微笑天使”江豚,“亚洲美人鱼”胭脂鱼等多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而长江两岸博大浩瀚、气象万千的生态自然美景,频频出现在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作品之中。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奉节,杜甫登高临眺,看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从奉节乘舟东下江陵,李白听到两岸猿猴啼声不断,产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喜不自禁;在长江下游,“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诗句伴随着绵绵青山、滔滔江水流淌不息。

  看长江,也是看中国,长江的健康,从来关乎中国的健康发展。作为横贯东西、辐辏南北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长江自古就承担着粮食、丝绸、食盐、茶叶、瓷器等商贸物品东传西递、南承北送的使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溯江而上,经济重镇星罗棋布,沿岸人口流动频繁,商品流通迅捷,长江上中下游之间融会贯通、连为一体,释放着中国发展的巨大能量。然而,问题和挑战也在积聚。2011年,三峡过闸运量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但江上满载危化品的船舶四处游弋,江岸黑臭水体暗流涌动,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张力成了发展的隐忧。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将生态理念完整内嵌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中,这一江碧水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为新时代中国续航。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流域实行十年禁捕。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特定流域制定的法律,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是我国生态环境法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从根本上夯实了长江大保护的制度保障。接续长江的文化滋养,留住长江的绿水青山,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愿一江碧水永葆生机活力,续写精彩的故事。(郑婧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