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正文

博物馆的力量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2-05-23 09:57:14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所拥有的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量。

  1905年,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办。历经百年发展,如今的中国文博事业朝气蓬勃、如火如荼。

  在家门口就能一睹几千年前的青铜文明

  5月15日上午,福建博物院格外热闹,1号展厅外等待观展的人流在雨雾中蜿蜒。

  为助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从5月12日起,“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开展。据了解,此次展览重点展出包括12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在内的55件(组)一级文物。

  “戴金面罩铜人头像、越王州勾剑、铜虎尊……在家门口就能一睹几千年前的青铜文明,周末起个大早也值得!”等待入场的市民陈牧欣难掩兴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的目标,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我国博物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数量上。我国博物馆数量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免费开放比例稳步上升。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其中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已达到平均11万到1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博物馆的资源和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综合类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赢得青睐的同时,大量以民俗记忆、非遗传承、工业遗产、近现代遗存、生活日用品等为主题的博物馆不断丰富博物馆结构体系。仅2021年就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新设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湖北、苏州博物馆迎来新馆,青海省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完成陈列改造,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建成开放。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座博物馆,爱上一座城

  六朝古都南京,用650多岁的明城墙记录历史与风采。城内,中华门瓮城脚下,一座线条凝练、现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搭建起新建筑与老城墙的“对话”。

  对于来过南京城墙博物馆的观众,这里建筑古今同构的设计,打破时空区隔,仿佛能将老门东街区的川流不息与古都昔日的繁华重合。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文化、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职责。

  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诞生了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位列其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成后的首展。展览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为参观者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很多内容课上都学了很多次,但是来参观后,感受明显不一样。在这里,我们能够切身感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感受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进一步坚定报国的决心。”今年清明期间前来参观的一位参观者说。

  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气势恢宏地再现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见证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见证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举国上下齐心抗疫之时,许多地方博物馆也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的征集和保存工作。

  “当代见证物是博物馆藏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保存和展示这些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的见证物,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活”起来、“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

  一部音舞诗画《忆江南》,激活《富春山居图》;一曲《只此青绿》,舞出《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浓丽……一比一再现图画意境,用舞蹈讲述文物故事,2022年虎年春晚,让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破圈”再次上演。这一幕不由让人联想到此前“出圈”的《唐宫夜宴》。

  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现代艺术不约而同地从古代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并成功“出圈”。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它们“爆火”是因为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活’起来、‘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

  为激活文物生命力,各家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更多的契合点。

  有的利用直播拉近距离,破除神秘感。去年3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500余件珍贵文物。从曾经的小众热爱,到今天的大众期待,三星堆迈出的第一步是将考古发掘“上新”过程向公众直播。

  有的通过“橱窗展示”,将文物保管、保护及修复、分析鉴别工作搬到“台前”。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玻璃橱窗观察文物修复师正在进行的文物保护修复,还可以亲自上阵,体验文物修复工作。

  有的创新表达,强化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讲好文物考古故事。“沉浸式”考古盲盒、“草原石人”开瓶器、丝路手信、文物雪糕……近几年,各家博物馆结合自身藏品特点,在创意上下足功夫,打造专属IP,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让“老古董”焕发新生机。创意之下,技术加持,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让院内音乐文物自成体系。他们基于古代音乐研究及复原展演的多项成果,结合数字全息技术,不断提升古乐沉浸式演出效果,并在世界舞台上,演奏古乐,彰显文化自信。

  守好用好文化遗产,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021年5月,《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后,国内多家知名博物馆把“世界一流”作为发展目标。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丰富的藏品是基础。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实力和底气,来自我国悠久历史孕育出的灿烂文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指出,当前博物馆、展览存在的“千展一面”问题,暴露出文物藏品更新不足的窘境。对此,一些业内专家提到推进藏品档案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有计划的预防性保护同时,推动馆藏文物高清采集,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持久保护、永续利用。

  守护文化遗产,用好文物资源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藏品的研究与展示是关键。《2020年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指数报告》提到,近两年中国博物馆在展品、活动和教育项目方面的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有利基础,但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还要加强内容建设,进一步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我们首先做好研究,把科学、权威、正确的观点传导给观众。而且我们在阐释这些内容的时候,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还要关注观众群体的接受方式。”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表示,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考虑观众的接受方式。

  数字化与创新表达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攻”。当前,博物馆与科技深入融合,5G、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助力博物馆服务不断优化,也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且精细的概念。“但一些刻意为之的数字化应用,显得粗糙,不仅降低了文物价值也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害,我们在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上依旧要遵循内容为王。”一位博物馆爱好者说。

  博物馆是一扇窗口,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风貌、发出中国声音。国家文物局在此前采访中表示,指引中国的博物馆迈向世界舞台,要从过去主要展示艺术、科学、历史价值的“文物外展”走向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的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